【
儀表網 儀表產業】據中國環境報報道,近日,廣西全區秸稈禁燒工作現場推進會在貴港市召開。會議指出,廣西將加快完善秸稈禁燒智能化視頻監控監管系統建設,通過線上線下聯合出擊,用科技開啟智慧化、智能化治理秸稈焚燒新局面,為我國打贏藍天保衛戰再添科技力量。
秸稈焚燒作為生產力發展水平有限,農業科技不發達的產物,在過去一直作為我國農業生產活動中增加土壤肥力的常用手段以及落后地區居民取暖、生火的主要方式。雖然焚燒秸稈產生的草木灰對于土壤確實有一定的增肥增產作用,也為居民冬季取暖及平常生火做飯提供了熱能,但是焚燒秸稈導致的一系列空氣污染、火災、道路交通安全甚至于農田質量下降等問題日漸凸顯,亟待解決。
步入新世紀,不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是科技水平都有了顯著地提高,家用電器、煤氣、天然氣的出現和普及大大降低了農民朋友對柴草的需求量。由此,為處置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秸稈,同時出于節約秸稈處置成本出發,不少農民朋友依舊選擇焚燒秸稈這種簡單易行的方式。因此可以說,秸稈焚燒的現象并沒有因為科技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有效改善,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廣西農業生產面積大,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秸稈數量多,秸稈露天焚燒現象一直存在。而露天焚燒秸稈產生的大量有毒有害氣體和煙霧嚴重影響了該省區域環境空氣質量。面對“十三五”規劃污染防治攻堅戰收官的日漸迫近,今年,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多次召開視頻會議,強調要把秸稈禁燒作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重點。
然而,在處置秸稈焚燒過程中存在眾多難點,亟需攻克。其中一方面在于,秸稈焚燒普遍在偏僻的鄉下且焚燒點較為分散,監查人員如何才能夠及時準確得知焚燒起火點的具體方位并采取相應措施趕到事發地點進行嚴肅問責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而僅憑人力,即使在秸稈焚燒密集區域分布大量監測人員,也難以做到全天候實時監管,“漏網之魚”無可避免,況且安排大量工作人員加班蹲點不僅監管成本高、效率低,而且也不現實。有鑒于此,運用科技的力量進行全天候、實時觀測很有必要。
2019年11月,貴港市在廣西內率先建設完成秸稈禁燒視頻
監控系統。該系統正式投入使用后,貴港市露天秸稈焚燒火點處理及時率顯著提高。具體表現為,處理及時率由初的9.8%提升至2019年底的87.1%。今年的1月-4月,秸稈禁燒智能監管系統共發現火點1976個,及時處理1849個,處理及時率進一步提高至93.6%。這一系列的統計數據表明,貴港市處理露天秸稈焚燒能力明顯增強,處理成效有目共睹,而這一治理成果的獲得,離不開秸稈禁燒視頻監控系統的大面積投入使用。
據了解,秸稈禁燒視頻監控系統采用物聯網技術,通過前端視頻監控和環境監測
傳感器搜集數據,然后內置的煙火智能識別器對前端數據進行識別,后將有關火情的信息傳送到監控中心或者移動終端。由此,工作人員可以全天候掌握監控區域火情,一旦發現著火點可立刻采取緊急措施加以應對。
除了充分利用視頻監控系統外,貴港市還在監管過程中使用了衛星遙感技術、無人機巡查、信息化網格監控平臺等多種先進技術手段,密切監視秸稈焚燒情況,做到“不燃火、不冒煙”。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日前在全國“部長通道”就精準治污提出了“五個精準”,包括問題精準、時間精準、區位精準、對象精準和措施精準。上述廣西借助于科技力量智能治氣正是精準治污的重要表現。而在今后的環境污染治理過程中,想要全面實現精準治污,科技力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資料來源參考: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