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下游】記者日前從天津高新區獲悉,浙江大學濱海產業技術研究院低碳智慧水務研究中心近期在城市水環境的實時監控、智能調度等方面已取得了多項實質性成果。在5月份啟動的“天津泰達智慧水務建設”中,研究院僅用了2個月就完成了使用傳統方法1年才能完成的工作,建立起了整個開發區的網絡結構圖(GSM一張圖)的效果,快速地集成了開發區的供水管網模型。
智慧水務形成突出優勢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天津泰達智慧水務建設”項目是浙大研究院在北方大規模城市建立起的典型示范工程。在低碳智慧水務研究中心人物程偉平副教授的帶領下,團隊利用在大數據處理技術方面的優勢,在城市水環境的實時數據采集與可視化、大數據分析與優化決策、集群控制與智能調度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形成了的智慧水務技術產業化模式。
“近日,研究院搭建的關于天津泰達智慧水務建設的網絡結構圖(GSM一張圖),結合了管網模型和數據監控的地圖,可以讓人們在使用過程中,只需點擊管網上的每一個點,就能夠直觀地看到這個點的材質、管徑、壓力、流量等信息,操作十分便捷。”據程偉平介紹,研究院開發的供水在線運行調度管理核心系統“實時管網模型系統”可以將管網模型化、軟件化、可視化,是運行調度、產銷差計量等后續工作不可或缺的前提工作。“實時模型每15分鐘進行一次自動校驗,保障模型的時效性與準確性,實現無人值守。同時,該系統為國內能實現不停泵、根據數據采集與監視
控制系統直接提取水泵運行曲線的軟件。”他說。
此外,研究院自落戶高新區以來,在智慧水務領域還開發出了實現用戶一鍵式操作的“運行調度系統”,可在30秒內完成定時定位分析并通過聲光電報警的“爆管實時
監控系統”以及可通過對大數據的計算分析、核算片區漏損總量的“產銷差計量管理系統”等一系列的成果,為智慧水務領域的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接軌提供了基礎。
目前,研究院低碳智慧水務研究中心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已應用到諸多超大規模供水系統上,在廣州、江蘇、四川、天津等地也得到了成功運用,切實保障了我國的供水安全。
成果轉化聯動體系初現格局
上個月,京津冀眾創空間聯盟正式在濱海新區成立,而浙大濱海研究院的“求是眾創空間”作為該聯盟的首批成員單位,表示將與聯盟內各眾創空間及服務機構形成優勢互補、信息交匯的平臺,推動創新創業服務資源開放、共享與銜接。
據介紹,“求是眾創空間”是研究院服務于濱海新區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該眾創空間除了可以為創客提供3D 打印車間、機械制造車間等設備,更重要的是將圍繞浙大資源、企業需求、前沿技術等,搭建浙大技術與天津創業環境的橋梁,積極引入浙大優勢技術,緊密結合并分析企業技術需求,主動設計創業項目,引導創業團隊發展方向。此外,求是眾創空間還將整合零散的技術團隊,推動協作創新,主動發布技術需求,定向招募創客團隊進行技術配套,帶動更多具有新技術、新想法的創業者在新區實現自己的價值。
同時,研究院還依托“求是眾創空間”,定期舉行項目路演、技術融資等活動,將研究院內智慧水務、中藥健康、無損檢測、紡織品云定制、養老健康5個研究中心的產業化項目推介給投資人,實現技術與資本的“”溝通。據悉,研究院建立的這個“產學研金”結合的協同創新平臺,旨在集中力量解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融資難的問題。
(原標題:浙大濱海研究院積極開展成果轉化工作助力泰達智慧水務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