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會議報道】2014年11月28日,海洋技術領域潛水器技術方向“十三五”規劃專題研討會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行。本次專題研討會由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主辦、浙江大學承辦。包括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深海探測與作業技術主題專家組、海洋環境監測技術主題專家組、深海潛水器技術與裝備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國內潛水器相關單位代表等130多人參加會議。
海洋資源特別是深海里蘊藏著寶貴資源,發展潛水器技術是探查深海資源、開展深海科學研究、進行深海工程作業的重要一環。“十二五”即將進入后一年,目前在海洋領域取得的進展主要包括了“蛟龍”號7000米載人深潛器、“海馬”4500米級深海作業系統以及深海滑翔機等。我國海洋經濟已從高速發展期進入轉型期和調整期,同時形成了一支實力較強的科研團隊。
根據海水深度,海洋科學界將海深0~1000米稱為“淺海”;將1000~3000米稱為“半深海”;將3000~6000米稱為“深海”;將6000~11000米稱為“深淵”。深淵區內的海洋生物、海洋生態、海底地質等對地球生態、氣候、生命起源、地震預報等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人類極難到達,深淵科學是海洋科學研究中薄弱、前沿的領域。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制與海試是863計劃先進制造技術領域和海洋技術領域立項支持的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從跟蹤模仿向自主集成、自主創新轉變,使我國正式躋身于世界載人深潛先進國家行列。“蛟龍”號有三大的技術優勢,包括高速水聲通信(聲學系統)、自動航行和懸停定位(控制系統)、大容量充油銀鋅蓄電池。
2014年11月25日,“蛟龍”號從江蘇江陰起航,赴西南印度洋執行2014~2015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5航次)第二、三航段任務,將在西南印度洋的4個海底熱液區作業。
4500米,是中國南海中央海盆的深度,更是一個具有中國海域特點的深度。這一深度,可以覆蓋我國南海98%的海域,以及海底富鈷結殼資源富集區和絕大部分的熱液硫化物富集區。研制這一深度級別的深海運載和作業設備,能夠滿足我國絕大部分深海探測和作業的相關需求。
“海馬”號是專門為4500米深度內設計的深潛工具,中文全稱為“海馬號4500米級深海作業系統”。主要由:作業母船(海洋六號船);海馬號ROV水面控制系統;甲板吊放回收系統,包括移動絞車、臍帶纜和升沉補償裝置;A形架和止蕩器;海馬號ROV本體;水下作業工具系列;深海水下升降裝置,這幾個部分構成。由于是無人有纜系統,ROV具有作業能力強、作業時間不受能源限制、無人員風險等優點,因而成為水下作業、尤其是深海作業不可缺少的裝備。
此次研討會參會人員圍繞潛水器本體技術、潛水器作業和應用技術以及潛水器相關配套技術3個主題,針對潛水器相關技術的研究現狀、需求及“十三五”發展方向等問題進行了充分交流和討論。
海洋領域“十三五”規劃研究專家組成員對本次研討會形成的我國潛水器未來發展方向、建議進行了歸納、總結。并對潛水器后續研究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
據統計,2011到2013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平均增長8.5%,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6%。2014年,我國海洋經濟依然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據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全國實現海洋生產總值25796億元,同比增長8.6%,海洋生產總值的增速較“十一五”時期13.5%的增速有所降低。這一增速依然高于同期國民經濟的增速,預計“十二五”時期全國海洋經濟增速依然可以實現“十二五”規劃設定的8%的預期目標。
這幾年來,我國傳統海洋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海洋戰略新興產業成為新的增長點,新興海洋服務業態的快速崛起也頗為引人矚目。不過制約全國海洋經濟增長的一些問題依然存在,整個行業低質同構與過剩現象并存,粗放生產問題依然突出。在此背景下,我國“十三五”時期海洋經濟的發展必須走出新的路子。
為此國家海洋局啟動“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編制,其中明確提出要處理好“五大關系”,即處理好海洋經濟規模速度與質量效益的關系,更加注重海洋經濟的質量效益,構建有區域特色的海洋經濟發展格局;處理好海洋資源作為生產要素和消費要素的關系,提高海洋資源的有效供給,維護海洋資源開發秩序,以環境保護優化環境利用,增強海洋民生福祉建設;處理好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提高宏觀調控能力水平,深化海洋經濟體制機制改革,促進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處理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化之間的關系;處理好自身發展和走出去之間的關系。
后,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柯兵副主任作了總結發言,要求針對國家海洋戰略需求,瞄準國家目標和任務,就潛水器基礎理論、關鍵技術、配套技術、平臺示范、產業化、合作等進行鏈條式設計,形成重點專項建議,為國家決策提供支撐。沈建忠處長還介紹了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