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會議報道】凝聚和放大科學儀器行業的正能量,為我國分析儀器制造業開創新的局面。2014年8月7日,2014丹東科學儀器發展論壇暨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成立35周年紀念活動成功舉辦。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金國藩院士在大會上作《近年來國家對儀器儀表的支持》的報告:
2000年王大衍院士聯合11位院士提出加快儀器儀表產業發展的建議并主持撰寫了《振興我國儀器儀表產業的對策和建議》的調查報告。2003年5月,王大衍院士得知即將制定我國科學技術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了發展儀器儀表的建議。
科技部、財政部于2011年啟動“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同時,自然科學基金委啟動了“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制專項”。
“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主要用于支持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的開發,以提高我國科學儀器設備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自我裝備水平,支撐科技創新,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包括基于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術的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的開發;基于已有重大科學儀器設備(裝置)創新成果的工程化開發;重要通用科學儀器設備(含核心基礎器件)的開發;其他重要科學儀器設備的開發。其中重大儀器要具備以下特點:意義重大、市場前景廣泛、集成度高、系統性強、難度大、成果附加值高。該專項強調面向市場、面向應用、面向產業化,重點支持具有市場推廣前景的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面向科學研究本身的單臺(幾臺)套儀器研發不在此支持范圍,由基金委組織的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制專項負責。申報項目要突出重大的特點,集成度高,投入較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生產性設備、重大研究和中試平臺的升級改造、大型儀器共享平臺等不在支持范圍。2011-2013年,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共有193個獲批項目,總經費為118.5億元。
科技部財條司對項目管理辦法包括:委托中國工程院作為第三方獨立技術咨詢、非技術內容審查和評審、項目監測、后端資助、企業成為儀器專項項目承擔主體、項目牽頭單位法人負責制。
委托中國工程院作為第三方時,會獨立開展項目技術咨詢,實行決策、執行和評價相對分開、相互監督的運行機制。中國工程院充分發揮其多學科、多領域、高層次的專家庫優勢,根據項目所涉及的儀器設備類別、分為若干專業組,組織兩院院士、企業家代表、應用開發、管理等方面相關專家開展項目技術咨詢工作。技術咨詢工作采取視頻答辯方式進行,項目負責人PPT介紹30分鐘左右,專家質詢15分鐘左右。技術咨詢工作要點主要包括:技術創新性,項目設計、系統集成的可行性,技術成熟度,工程化技術和方法的可行性等。項目技術咨詢結果分為三類:A(優先啟動),B(修改后啟動),C(慎選)。同時,專家組還針對每個項目,提出具體的書面技術咨詢意見。
非技術內容是目標儀器設備質量可靠、可有效實現產品生產和推廣的重要因素,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工程化和質量保障方案、企業的資質和能力、知識產權和利益分配等。科技部財條司對項目管理時:建立公平公正的評審體系,一批有重要影響的儀器設備研發項目獲得支持;主動服務項目單位需求;用戶全程參與項目設計和實施;獨立第三方實施異地測評。
科技部項目的特點為:企業研發能力扔較弱;具有儀器和光學專業的主要院校均已參加;使用者從開始就參與研發;注重儀器的數據庫與軟件的開發;注重儀器的工程化和產業化。例如跨尺度三維光電測振儀(聚光)、航天醫院體液測量設別(航天員訓練中心)、慣性器件多參數測量儀、微米級高速視覺質量監測儀(凌云)、新型光學—掃描隧道顯微鏡、銫原子噴泉鐘(計量院)和變象管高速相機等。
“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制專項”根據國家科學和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布局,面向科學前沿和國家需求,以科學目標為導向,加強頂層設計、明確重點發展方向,鼓勵和培育具有原創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儀器研制,著力支持原創性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制工作,為科學研究提供更新穎的手段和工具,推動科技資源共享,全面提高我國科學研究原始創新能力。
資助范圍包括:對于促進科學發展、開拓研究領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創新科研儀器設備的研制;通過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或繼承創新,用于發現新現象、揭示新規律、驗證新原理、獲取新數據的科研儀器設備的研制。資助項目可以是:“無中生有”重大原創裝備,全新儀器、性能提升、擴展和聯用的重大裝備研制、相對獨立的大科學裝置的實驗系統、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儀器單元技術、具有戰略意義的需突破國外禁運的儀器裝備。
財政部支持深紫外固態激光源前沿裝備研制,終研制出八臺儀器設備,包括:深紫外光電子能譜儀、飛行時間角分能譜儀、深紫外激光光發射電子顯微鏡、深紫外激光原位時空分辨隧道電子能譜儀、光發射電子顯微鏡、光子能量連續可調設備、自旋參量高分辨測量儀和光耦合掃描隧道顯微鏡。
后,金國藩院士提出,工科學生不能停留在僅發表幾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做出實際成果,為國民經濟或國防建設做出貢獻。努力追求創新與實踐。